当前位置:

以改革创新驱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

来源:粮油市场报 作者:刘习东 编辑:汤琴 2016-11-22 08:27:08
时刻新闻
—分享—

  众所周知,粮食产业依赖于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,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粮食生产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。在新中国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史上,每次大的飞跃,都是在改革中诞生,在创新中突破。全国的情况如此,江苏省的情况也如此。笔者认为,改革创新应从四个方面驱动粮食产业经济实现健康发展飞跃发展。

  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规划新的未来

  在过去,即改革开放以前,我国粮食总产量小,粮食流通量小,粮食产业规模小,粮食管理实行计划管理。这一阶段粮食科技不发达,粮食市场不开放,粮食产品少之又少,有人表述这个阶段为“有啥吃啥”的时代。

  在现代,即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的不断重视,随着粮食改革的不断深入,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,粮食产量、粮食产业、粮食产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。其突出表现是:粮食产业规模扩大,产业链条延长,产品市场丰富,有人把这个阶段表述为“吃啥有啥”的时代。

  在未来,即深化改革以后,我国的粮食产业能不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我们先把它叫做“啥好吃啥”的时代,就要看粮食行业的改革创新能不能有新的成果。

  首先,我认为“啥好吃啥”是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必然要求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,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,矫正要素配置扭曲,扩大有效供给,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。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,我们完全可以把“吃得好”作为重要的改革目标。

  其次,“啥好吃啥”是粮食人的本职。粮食人服务生产、消费两个“千家万户”的根本目的,就是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。

  粮食人应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,制定产业规划;围绕消费者的迫切要求,发展粮食产业、生产粮油产品。这既是我们的战略选择,也是生存和发展之道。

  为此,一是联系实际,深入研究,充分认识“好产品”是粮食消费的发展趋势。在我国粮食生产实现“十二连增”以后,出现了粮食产量多、进口多、库存多“三多并存”的现象,给消费者的选择以更大的空间,给粮食产业经济的发展以更大的空间,这时候的消费者追求吃得营养,吃得科学,吃得健康。于是,质量更安全、营养更丰富、配比更科学、获得更便利便成为粮食产品的发展趋势。

  二是要科学规划,真抓实干,把“好产业”作为“好产品”的实现途径。这就要求粮食人以长远的眼光、坚定的决心、务实的作风,制定和落实行业、企业、产业、产品的发展规划,并通过不懈的努力,让规划变成现实。

  三是与时俱进,克服困难,把“好政策、好机制、好科技”作为实现“啥好吃啥”的重要措施。

  “啥好吃啥”是粮食消费的发展趋势,是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。

  但一切美好的事情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力作用。在未来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,政策支持、规划引导、改革创新驱动,是必须坚持的方向。

  为粮食产业发展增加“混合动力”

  在当前的形势下,粮食企业、粮食人要做好改革创新这篇大文章,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好“体制混合、产业联合、观念融合”这三件大事,努力增加发展中的“混合动力”。

  一是推动体制混合,促进质变量变。在市场经济中,各类企业要生存下来,发展下去,需要主动组合,强强联手,优势互补。虽然国企、外资、民企结合的初期会有矛盾,但是,矛盾解决之后的结果都是好的,都产生了“1+1>2”的效果。

  二是推动产业联合,提升竞争实力。粮食产业是一个链条较长的产业,各环节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客观上需要相互衔接。当今,在深化改革的推动下,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联手、合资、合作已经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主要做法。

  这有利于壮大企业,有利于优势互补,有利于克服单一所有制的弊端。

  三是推动文化融合,集聚多元力量。在混合体制中,资产组合是容易的事,思想和文化融合是比较困难的事。每个企业的管理者风格不同,企业形成的文化也就不同。在“混合”后的新企业中,只有实现文化融合,才能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才能为共同的目标去奋斗。

  为粮食产品注入新的竞争力

  粮食产品历来就与人的生存与健康连在一起,并伴随经济的发展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、消费观念的变化,对质量、服务等不断提出新要求,我们必须努力适应这种变化。

  首先要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,让消费者更加放心。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以后,人们关注的不再是粮食数量了,而是粮食质量。特别是在工业“三废”污染、化肥农药污染等背景下,粮食质量问题就成了社会热点问题。要解除消费者的担忧,一是要从源头上治理,即从粮食生产环节开始,杜绝工业“三废”、有害垃圾污染粮田,科学用种、用肥、用药,保证粮油原料的质量。二是在加工、销售各环节,科学规范,严格管理,防止二次污染,坚决杜绝“镉大米”、“地沟油”等有害产品流向餐桌。三是进一步推动安全粮食、数字粮食、品牌粮食、法治粮食、廉洁粮食的“五粮”工程,提高粮食安全综合管理水平。四是加强责任追究和违法违规处罚力度,从严从快处置不负责任、坑人害人、见利忘义者,警醒后人,取信社会。

  其次是不断丰富产品的品类,让消费者享之所想。在未来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,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,吃得饱、吃得精都不再是追求了,营养化、标准化、便利化将变成新的趋势,粮食产业应与时俱进,及早谋划。比如,在中老年的消费群体中,面对吃多了不消化、吃精了不全面(营养)、吃腻了不健康的现实问题,“营养均衡”“粗细搭配”、“少油少盐”的粮油产品,就成为他们心里的“健康食品”。

  三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,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幸福感。粮食工作的全部工作归结起来就是服务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两个“千家万户”。服务质量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直接动因,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。在产能过剩、产品过剩的时期,服务好、产品好,才是致胜之策。

  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综合施策

  粮食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,推动粮食产业发展除了改革创新,还需要综合施策。

  首先是继续强化政策支持,充分发挥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作用。粮食安全责任重大,粮食工作任务特殊,粮食管理需要政府和市场“两只手”。在战略规划、生产布局、产业保护、市场监管、标准制定和执行、法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,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发挥主导作用。在粮食收储、市场流通、产品生产、投资建设、设施保护等方面,国有粮食企业应发挥骨干作用。政府与企业之间分工明确,职责明确,配合协调。

  其次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,不断强化人才支撑。粮食产业是劳动密集、资金密集型产业,又是传统产业。在这样的企业里,职工队伍年龄老化、技能老化、观念老化是比较普遍的现象。引进人才、培养队伍、留住骨干,是每个企业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。近几年来,随着粮食企业地位的提高,随着粮食产业的发展、随着粮食科技的进步、随着职工待遇的提高,粮食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,选择粮食事业的人才总量不断增加、质量不断提高。比如:“十二五”以来,苏粮集团已经招聘了各类大学毕业生、留学回国人员、机关干部近180人,充实到管理岗位、生产经营岗位,有效地改善了职工队伍结构,保障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,这在之前是难以实现的。

  三是进一步加强科研创新,不断强化技术支撑。早在1994年,美国学者莱斯特·布朗就写过一篇名为《谁来养活中国》的文章,称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,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。可是,到了2009年1月26日,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在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上说,中国解决了占世界1/4人口的粮食问题,从一个受援国成长为捐助国,是一个奇迹,是对人类的特殊贡献。

 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贡献者就是科学技术和国家粮食政策。同样,在粮食流通产业里,科学技术仍然是第一生产力。当前,粮食科技进步已经遇到“瓶颈”问题,科技成果跟不上需要的问题比较突出。为此,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科技创新的引导,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科技的投入,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。

  四是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,强化系统支撑。粮食安全事关千家万户,不容试错,不能出大风险。要从粮食生产、收储、加工、销售各环节防控风险,尤其在数量、质量上。首先在粮食数量安全上,要防止粮食产量大起大落,要防止“适度进口”的粮食安全战略受到国际不利因素的影响,要防止粮食产量“十二连增”以后产生麻痹松懈情绪。在质量安全上,要进一步坚持从源头上管起,运用“科技+法规”的双重措施,下决心整治工业“三废”、农药、化肥等污染,并对产供销全环节进行跟踪监督管理,防止“二次污染”,让粮油产品找回自信,让消费者解除心头顾虑,把“为耕者谋利,为食者造福”的庄严承诺真实兑现到位。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粮食频道首页